黄州岁月: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
2018-02-13 08:34:56
  • 0
  • 0
  • 0

黄州岁月: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情。”(见苏轼《定风波》)苏东坡的这首词作,作于他被贬湖北黄州的第三年春天,形象生动地表达了他在湖北黄州时,心归自然、物我两忘的旷达心境。你看,在外行走时,突遇大雨,又未带雨具,可他不去听那穿林打叶的雨声,却一边吟咏长啸,一边悠然慢行。竹杖和草鞋,轻快得胜过骏马;披一身蓑衣,任凭风吹雨打。雨过天晴,他回头望一眼,遭遇风雨之地,便信步归去,感到无所谓风雨天晴。

身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朝廷命官的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而与之结缘,并在那里生活了四年多(公元1080年2月至公元1084年4月)。这段时间,可以说是苏轼的人生观及价值观的转折点,并对其诗词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苏轼是宋代旷世奇才:论文,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论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论词,为豪放派词的开山鼻祖;论书法,乃“宋四家”之一。嘉祐二年(公元1057年)中进士后,苏轼曾先后担任密州、湖州知府,礼部尚书,侍读等职。宋神宗时,他因不赞成王安石的新法,调任湖州知州后,在给宋神宗上的谢表上发了些牢骚,并在所写诗歌中,表达对新政的不满,依附于王安石的御史们,抓住把柄对他罗织罪名,联名上书弹劾他。于是,宋神宗下令逮捕苏轼;关押四个多月后,又将他贬为湖北黄州团练副使。就是在这一沉重背景下,苏轼来到黄州。

黄州地处长江中游北岸,风景如画,但偏远落后。苏轼由于是犯官身份,没有官舍居住,初到黄州时,只得暂住在山间的旧寺定惠院里;后又被景仰其文才的黄州太守陈君式,安顿到长江岸边水驿临皋亭暂住。

因为官俸停发,苏轼的经济状况颇为拮据。为渡难关,他将夫人王闰之离京前变卖家产换来的铜钱,每月初,取出四千五百钱分成三十串,分别挂在住所屋梁铁钉上,每早取下一串,做当日生活费。由于铜钱数量有限,这样的紧日子也难以为继。恰在此时,其忠实追随者马正卿来黄州探望,见此情形,便请求好友黄州太守陈君式,划一块无主之地给苏轼耕种。后经反复交涉,太守将黄州城东缓坡上一块营房废地划给他。苏轼带领全家老小清除瓦砾,刈割荆棘,在此地整理出五十亩田园,种上麦、稻和蔬菜瓜果自用。元丰四年(公元1081年)冬,他在东坡之地的废基上,盖起了五间房屋。房屋竣工时,恰逢大雪,苏轼便将其取名为“东坡雪堂”,并自号“东坡居士”。“苏东坡”这一享誉中外的别号,便由此而生。从此,苏轼一家就在这里生活,直到元丰七年(公元1084年)四月,告别此地为止。如果从元丰三年二月到达黄州时算起,苏轼在这里生活了四年零两个月。

黄州四年,本是苏轼一生中,最为失意的日子。然而,官场的挫折,让他离开尘世间的浮华;繁忙的农事,使他接触到民间疾苦;壮美的山川,令他饱览了大地秀色;难得的悠闲,给了他施展文学才华的宏大空间。在黄州期间,他共创作诗歌三百三十多首,填词近六十篇。他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后赤壁赋》《记承天寺夜游》等流传千古的绝唱,都是在黄州写成的。简言之,黄州造就了苏轼的文学辉煌,苏轼的作品又使黄州声名远播。苏轼对黄州的眷恋之情,在他作别黄州时,写的《别黄州》中表现得甚为明白:“病疮老马不任鞿,犹向君王得敝帷。桑下岂无三宿恋,樽前聊与一身归。长腰尚载撑肠未,阔领先裁盖瘿衣。投老江湖终不失,来时莫遣故人非。”

诗的大意是说:有病的老马已不堪重任了,蒙皇上不弃,又任命我新职。在离开黄州之际,我心中充满眷恋之情。我现在还吃着黄州的饭,以后老了再回黄州来时,请不要将我遣返。

(本篇完)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