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生在南宋建炎三年的扬州劫难
2018-12-07 08:57:50
  • 0
  • 0
  • 0

发生在南宋建炎三年的扬州劫难

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一月初,因为昏庸无能的北宋君臣指挥不当,加之任用江湖术士郭京误国,北宋都城汴京被金兵攻破。金兵将当时世界著名大都会洗劫一空。同年四月初,金兵押着徽、钦二帝以及宋朝后妃、皇子、宗室、贵戚等三千多人北返,被金兵押走的还有东京城内的教坊乐工、技艺工匠等数千人以及平民百姓不下十万人,其中女性尤多,金兵还带走了北宋朝廷的大量文籍舆图以及宝器法物,北宋宣告灭亡。史称“靖康之变”或“靖康之耻”。

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五月初一日,时年二十一岁的康王赵构在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即位,重建赵宋政权,是为宋高宗,将靖康二年改为建炎元年。

宋高宗称帝伊始,迫于严酷的形势,不得不起用众望所归的爱国名臣李纲担任宰相。然而,赵构当时真正言听计从的,却是权奸汪伯彦、黄潜善,外加一些宦官。黄潜善和汪伯彦等人无意恢复故疆,坚持迁都东南,以图苟安一隅,这正中宋高宗的下怀。

建炎二年(公元1128年)年底,金左副元帅宗维攻陷徐州,驱军南下,扼守在淮阳的韩世忠军一触即溃,败走盐城,金兵长驱直进。

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向来畏惧金兵的宋将刘光世,不战而逃,致使金兵顺利渡过淮河。接着,金国骑兵奔袭南宋朝廷所在地扬州。

二月初三清晨,宋高宗赵构正搂着妃子进行性生活。内侍省押班康履,突然报告紧急军情,说派去探听消息的内侍连夜逃回报信,天长已经陷落,金兵正奔袭扬州,骑兵已快要杀到扬州了。这一消息如同晴天霹雳,将正在行淫的赵构顿时吓成了阳痿。只见他从床上一咕碌爬起来,急忙穿上甲胄,跳上御马,向外奔逃,紧跟其后的只有御营都统制王渊、内侍康履等五、六人。

这时,扬州城内开始混乱,军民恐惧,人心惶惶,四出逃难。宰相汪伯彦、黄潜善却若无其事地带着一班官僚在听高僧说法。许多官员到相府询问,他们冷静的说:“已有措施,不必惊慌。”形势十分紧急,敌人已到跟前,这些官僚们却还在酣歌宴会,直到听说皇帝已经逃出扬州,这才仓皇策马出走。

皇帝逃走了的消息很快传遍扬州城内,老百姓更加惊慌了,扶老携幼,背负肩挑,匆匆逃难,宫女们在街上哭哭啼啼到处乱跑,惨遭乱民奸污;官员们骑马挥刀在人群中横冲直撞,城门口十分拥挤,数千妇孺老弱被踩死挤死,扬州城一片混乱。

再说宋高宗冲出扬州城南门,在扬子桥驻马,一浙东籍卫士对他出言不逊,说他重用黄潜善,以致造成这一局面。高宗十分生气,拔出佩剑,将卫士一剑砍死,然后继续向南逃跑,一口气跑到长江边上的瓜洲镇。

这时瓜洲渡口的情况更为混乱,不但找不到官船,就连民船也很稀少,十几万难民挤在江边争渡。偶有一只渡船,但到不了岸边,就被泅在水中等候渡江的人截住了,有勇力者不去与金兵作战,反而杀人夺财并抢渡船过江。

宋高宗在亲信王渊的帮助下,总算觅到一只小船,许以重赏,才策马泅水,攀登上船,渡到了对岸的西津口。这次他匹马渡江,身边竟无一人跟随。上岸后,便独自一人走进岸边的水帝庙里歇息。镇江府守臣钱伯言得知高宗过江到了西津口的消息后,便派出府兵,把他迎到镇江府治,直到这时,宋高宗才稍安定。

瓜洲镇又名瓜埠洲,在江苏省邗江县南部,大运河入长江处,离扬州约五十里,为长江南北水运交通要冲,是有名的古渡头。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二月初三,从扬州到瓜洲镇的路上全是难民,而蚁聚在渡口的竟有十多万人,难民在岸上哭哭啼啼乱作一团。因最近运河水位下降,运河里的船只进不了长江,只靠几只民间小船摆渡,就显得格外紧张。

是日晚,金兵先头部队五百骑兵进入扬州,大肆奸淫抢掠,纵火焚烧摘星楼。第二天,金兵追至瓜洲渡口,这时没有渡江的难民尚有十几万人,一见金兵冲到,有数万人奔逃坠江而死,岸边的则被金兵杀得血污狼藉。妇女都被驱赶回城,遭到金兵的残酷虐待。在瓜洲渡口,遍地都是丢弃的金帛珠玉,任凭金兵取拾,至于官府案牍、朝廷仪物,堆积如山。在这次战乱中,南宋皇室的脸都丢尽了。

就在这一天,金兵后续人马四千五百人陆续从天长进入扬州,扬州城内发生了大劫掠,大屠杀,城中的妇女玉帛,一抢而空,未及逃出的南宋宫女和朝官女眷也全被掳去。金兵在扬州城内掳劫了半个月后,满载妇女玉帛北去。金兵退出扬州时,纵火焚城,城中所有建筑物全被烧毁。

进犯扬州的这支金国骑兵部队人数不足五千,转战几个月(虽然遭遇的都是些不堪一击的软弱宋军),实际已经成为强弩之末,是完全可以击败的。但是,南宋王朝统治者的软弱的性格,就成为这场悲剧的罪魁祸首。

岳飞遇害十几年后,金国海陵王完颜亮蓄意吞灭南宋,故意命令其使者王全在出使南宋时当面毒骂宋高宗,完颜亮还对其使者说“彼必不敢害汝”。

听到金国使者的恶毒谩骂之后,宋高宗不仅没有发怒,而且还可怜巴巴地躲到屏风后面哭泣。事后,赵构竟然还命令南宋大臣照旧设宴招待,以礼貌发遣金国使者,还继续派遣使者去金国修好。

南宋人的史书为了给皇帝遮羞,只字不提金国使者辱骂宋高宗的具体情节。

《宋史.高宗本纪》对高宗做出了如下评价:“高宗恭俭仁厚,以之继体守文则有余,以之拨乱反正则非其才也。况时危势逼,兵弱财匮,而事之难处又有甚于数君者乎?君子于此,盖亦有悯高宗之心,而重伤其所遭之不幸也。

然当其初立,因四方勤王之师,内相李纲,外任宗泽,天下之事宜无不可为者。顾乃播迁穷僻,重以苗、刘群盗之乱,权宜立国,确虖艰哉。

其始惑于汪、黄,其终制于奸桧,恬堕猥懦,坐失事机。甚而赵鼎、张浚相继窜斥,岳飞父子竟死于大功垂成之秋。一时有志之士,为之扼腕切齿。

帝方偷安忍耻,匿怨忘亲,卒不免于来世之诮,悲夫!”也算基本准确。

(本篇完)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