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归政,等朕三十岁以后再谈,张先生还得继续为国家砥柱中流
2020-10-14 07:45:47
  • 0
  • 0
  • 0

要归政,等朕三十岁以后再谈,张先生还得继续为国家砥柱中流

万历六年(公元1578年)二月,张居正在北京主持朱翊钧的婚礼。古时候,人们对婚礼这种事情特别讲究,就算是平民,也希望婚礼的主持人是一个有福气的人,而张居正当时,正值大丧之期。让这样一个“无福”之人主持婚礼,可见两宫皇太后和皇帝朱翊钧对张居正的支持和信任。

主持完皇帝的大婚以后,张居正踏上了回乡葬父的归路。在个人的声名上,张居正表现得与夺情之前大相径庭。之前,他严格控制驿乘,反对铺张。这一次离京,并没有拒绝百官相送的排场,而且,一路坐着三十二抬的大轿,还有戚继光派来的军队沿途护送。他确实已经不在乎别人对于他个人品行的评价了。

在路过新郑的时候,张居正专门去看望了高拱,两位多年的知交好友,政治上的夙敌,此时都已经两鬓斑白。张居正早半年派儿子探望的时候,就听说高拱有病,但实在不知道此时高拱已经病的说不出话了。然而,两人相见,只是对面痛哭。等张居正葬父回京,再次路过新郑的时候,两人又见了这一生中的最后一面,商谈了关于高拱立嗣和恤典的事情。张居正没有忘记多年的交情,尽力为高拱主持。而高拱的心里,却最终没有真正的原谅张居正。

在江陵老家,张居正举行了盛大的葬礼,死人的事情,总是做给活人看的。不是都要求孝吗?那我就孝给你们大家看,葬礼极具风光盛大,显得张居正极具孝思。这是对世人眼光的一种嘲笑,却也是一种无奈。

张居正离京不久,朱翊钧就受不了了,天天掰着手指数日子,真是一天也离不开张先生,不断下诏,催他回京。本来说好葬礼完了,张居正要带母亲一起进京的,张居正又希望避过炎热的夏天,拖到了秋天再走。朱翊钧哪等得及,张先生还是先回北京吧,至于母亲进京的事,把随行的太监们留下,让他们随后护送张母进京。就这样,张居正在匆匆办完丧葬以后,就回到了北京。

朝廷还真就出事了。

辽东的一个蒙古小部落,因为受不了土蛮的胁迫,率众投降明朝,一群人大概有七八百,带着牛羊成群结队而来。辽东副总兵陶成喾不问清情由,直接率兵追杀,当场砍死了大半,然后,上奏朝廷称辽东大捷。辽东大捷的消息把朱翊钧高兴坏了,乐巅巅的就告郊庙,谢天地和祖宗的保祐,同时大行赏赐。等张居正到了北京,才查出来,这些鞑靼人是真投降。这一仗陶成喾其实是杀降冒功。

张居正一改往日的作风,对此事处理得相当严厉,所有因为这次“胜利”得到的恩赏全部追回,包括他在内阁的同事,还有同朝的政治盟友,也有地方上的大员,以及他自己一手提拔的门生故旧。这样做,不仅得罪了一大帮自己的亲信,甚至没有顾及到皇帝本人的面子。

万历七年(公元1579年)正月以后,为了阻止不成熟的政治批判,张居正又一次对江南的各大书院进行了强有力的弹压,全国六十多所书院被迫关闭。甚至连有敕额的白鹿洞书院,也对学田做了限制,仅留下了祭祀用的三百亩。这是张居正又一次促使自己“众叛亲离”的举动。学生们的思想总是激进的,尤其是明朝的科举,考的策论就是针对时政的。但是,身为学生,比起在朝的官员,政治主张更不成熟。被压制言论的学生们,在随后的成长中,对张居正的主张进行了更加激进的反扑。这一次被弹压的书院里,有一个很有名的书院叫龙城书院,龙城书院当时有一个学生叫顾宪成。多年以后,在这个顾宪成的主导下,成立了一个民间团体,这个团体始终影响甚至左右朝局,最终酝酿发展成为遍布朝野的极大的团伙——东林党。

万历八年(公元1580年)正月,张居正提出归政,朱翊钧已然大婚,此时,虚龄十八,正是个跃跃欲试的年纪。可惜发生了一件事情,使得本来不太可能达成的归政中断了。朱翊钧晚上在宫里饮酒胡闹,随意吩咐小太监唱曲儿,小太监不会,实在没学过。什么,你胆敢违抗圣命,斩了。当然不是真的斩首,而是割了头发。这显然是一个玩笑,事情不大,却显得皇帝实在不够成熟。亲妈李太后气坏了,扬言要废了他的皇帝,让他的弟弟朱翊镠来当皇帝,并把小皇帝胡闹的事情交给张居正处理,张居正也恭恭敬敬的写了认错的奏疏,代替皇帝罪已。朱翊钧当然吓得不轻,就装孙子,两个胡闹的太监在张居正的处理意见上,进一步要求流配。

至于归政嘛,老妈说了,要归政,等朕三十岁以后再谈,张先生还得继续为国家砥柱中流。

万历九年(公元1581年),张居正再一次提请归政,言辞比之前更加恳切。但是照例,还是被朱翊钧断然拒绝了。如果说之前,张居正也确实像言官们说的贪恋权位,张居正自己也承认。但是现在,他是真心的想归政。可是这个时候,清丈田亩还没结束,接下来要执行的全国一条鞭法还没的提出来。很多要做的事情都正在进行之中,而且正是紧要关头,为什么这么操切的要把权力交出去呢?

原因可能有很多。其一,考成法是以压制言官为体制的,言官从来都是独立的系统,这个体制创立之初,就没打算一直这样执行下去,而是有朝一日,终归要回到皇帝的手里的。张居正当权是以阁权钳制言官,归政以后当然是皇权来压制言路,那谁也不能说不合理了吧,这样言路的压力相对会少很多,接下来的事情也会顺利一些。其二,一般的说法,明朝的阁臣也称为相,但是张居正也觉得自己的情况比较特殊,“吾非相,乃摄也。”

事实上,他也真不是所谓的相,而是摄政。历史上的摄政,从来没有好下场。张居正当然不想做王莽、曹操之类的人,但是,形势却逼迫着他像诸葛亮一样,不断的为国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张居正自己的身体。多年来一直病体缠身,他知道自己可能干不了几年了,此时交权归政,倒可以带皇帝几年,如果再不放权,恐怕就来不及了。实际上,放眼望去,也没有哪个能接过张居正的棒子,能有他这样的政治手腕和能力继续摄政下去,他的后继人,也只有把权力交还给皇帝本人,国家才能继续兴盛下去。

(本篇完)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