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第一才女: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2021-01-09 08:03:54
  • 0
  • 0
  • 0

千古第一才女: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李清照,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号易安居士,济南人,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李清照出生于一个爱好文学艺术的士大夫的家庭,父亲李格非进士出身,是苏轼的学生,官至提点刑狱、礼部员外郎。藏书甚富,善属文,工于词章。现存于曲阜孔林思堂之东斋的北墙南起第一方石碣刻,上面写有:“提点刑狱、历下李格非,崇宁元年(公元1102年)正月二十八日率褐、过、迥、逅、远、迈,恭拜林冢下。”母亲是状元王拱辰的孙女(一说宰相王珪长女),很有文学修养。

李清照自幼生活在文学氛围十分浓厚的家庭里,耳濡目染,家学熏陶,加之聪慧颖悟,才华过人,所以“自少年便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见王灼《碧鸡漫志》),曾受到当时的文坛名家、苏轼的大弟子晁补之的大力称赞。朱弁《风月堂诗话》卷上说,李清照“善属文,于诗尤工,晁无咎多对士大夫称之”。《瑞桂堂暇录》称她“才高学博,近代鲜伦”。朱彧《萍洲可谈》称扬她的“诗文典赡,无愧于古之作者”。

李清照的少年时代随父亲生活于汴京,优雅的生活环境,特别是京都的繁华景象,激发了李清照的创作热情,除了作诗之外,开始在词坛上崭露头角,写出了为后世广为传诵的著名词章《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此词一问世,便轰动了整个京师,“当时文士莫不击节称赏,未有能道之者”。

李清照读了著名的《读中兴颂碑》诗后,当即写出了令人拍案叫绝的和诗《浯溪中兴颂诗和张文潜》 两首。此诗笔势纵横地评议兴废,总结了唐代“安史之乱” 前后兴败盛衰的历史教训,借嘲讽唐明皇,告诫宋朝统治者“夏商有鉴当深戒,简策汗青今具在”。一个初涉世事的少女,对国家社稷能表达出如此深刻的关注和忧虑,不能不令世人刮目。因此,宋代周煇的《清波杂志》认为,这两首和诗“以妇人而厕众作,非深有思致者能之乎?”明代陈宏绪的《寒夜录》评此两诗:“奇气横溢,尝鼎一脔,已知为驼峰、麟脯矣。”

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公元1101年),十八岁的李清照与太学生、丞相赵挺之子赵明诚结为连理。婚后,两人志趣相投,感情融洽,时常互相切磋诗词文章,共同研究和收集钟鼎碑石。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夫妻两人经常为了搜集名人书画和古董漆器而“食去重肉,衣去重彩,首无明珠翡翠之饰,室无涂金刺绣之具”。每个月的初一和十五,夫妻两人还会相伴去都城开封的相国寺一带,到集市上寻访金石书画,只要看中了,便倾囊购下。在两人的合力经营下,他们的书斋“归来堂”,单是钟鼎碑碣之文书就达到了两千多卷。

后来,赵明诚编纂《金石录》的时候,李清照又给予他全力支持,凭借其广博的古董知识和出众的记忆力,每当丈夫遇到问题时,李清照总能帮其解决。夫妻俩如此夫唱妇随,相处和谐,彼此之间的感情也越来越深。

也许,越是美好的开始,往往越会有着悲惨的结局,宋高宗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赵明诚死于湖州,一段将近三十年的美满姻缘就此落幕。

赵明诚的死,给李清照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再加上当时的北宋刚刚灭亡,战乱不断,李清照行无定所,身心憔悴,不久,又嫁给了一个叫张汝舟的人。

古代女子对贞洁看得极为重要,即使丈夫去世,也会为了守贞而不再改嫁,向来心性高洁的李清照怎么会选择改嫁呢?关于这点,史说不一,不过,最主要的原因可能是身处乱世,而李清照身边又带有之前收集的金石古董,因此,愈觉得一个人生活的艰辛,再加上丈夫赵明诚的《金石录》尚未完成,李清照希望自己能代替他去完成,于是,在权衡再三之后,她选择了对她仰慕已久的张汝舟。

李清照刚刚接触张汝舟的时候,觉得此人也是个彬彬有礼的君子。结婚后的一段时间里,张汝舟对她也是照顾周到。不过,张汝舟对李清照不同于赵明诚,他看中的实际上是李清照身边所携带的文物,在李清照并不愿意将这些东西与他共享时,张汝舟很快就露出原形。李清照在乱世之中始终携带这些沉重的文物,自然将其与自己的生命等同,断不肯轻易失去。但张汝舟认为:你既嫁我,连你的人都是我的,你所拥有的东西当然也就是我的了。双方立场的不同,导致了他们在文物支配权上闹矛盾,彼此间的裂缝也越来越大,最终同床异梦。

张汝舟发现自己并不能完全让李清照屈服后,开始恼羞成怒,最后,完全顾不上文人所应该具备的风度,对李清照拳脚相加,大打出手。李清照是视人格比生命更珍贵的女子,自然无法忍受张汝舟如此这般的对待,便下定决心要与张汝舟分手。但当时,女人要离婚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无奈之中,李清照走上了一条绝路:告发张汝舟的欺君之罪,而她自己也因此招致了牢狱之灾。

原来,张汝舟参加科举考试是通过作弊过关的,在娶了李清照后,张汝舟一时得意,就将这件事拿来夸耀。李清照在找不到其他更好办法的时候,只好选择走这条对自己也没有好处的路。因为依照当时的法律,女人告丈夫,无论是对是错,都要坐牢两年。李清照是一个对感情生活要求极高的人,绝不肯凑合,因此,她宁愿与张汝舟闹得鱼死网破,也不肯受精神的奴役。她在给友人的信中说:“猥以桑榆之晚景,配兹驵侩之下材。”

官司结果出来后,张汝舟被发配到柳州,而李清照依照法律也要坐牢两年。不过,值得庆幸的是,可能是李清照的名声太大,此事引起了许多人的关注,再加上自己家人和赵明诚家族的帮忙,李清照只坐了九天牢便被释放了,但这件事对她的打击也相当严重。

出狱后,李清照立即给营救她的亲戚写信,除了表达感激之情,其中,也不乏担心自己名誉的句子:“清照敢不省过知惭,扪心识愧。责全责智,已难逃万世之讥;败德败名,何以见中朝之士。虽南山之竹,岂能穷多口之谈?惟智者之言,可以止无根之谤”。在如此沉重的名誉负荷下,女词人悄悄地进入了老年。由此,人们可以更深入地懂得她写于晚年的代表作如《声声慢》了,也更理解发出“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的感慨时的李清照,在心理上背负着多么沉重的包袱。

(本篇完)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