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英杰:一个四乡乞讨的穷和尚,为何能成为大明开国皇帝?
2020-10-22 08:00:24
  • 0
  • 0
  • 0

大明英杰:一个四乡乞讨的穷和尚,为何能成为大明开国皇帝?

据《明史》记载,朱元璋的先世还是汉高祖刘邦的同乡呢,不知道这是否有人专门附会的。后来,几经辗转,朱家就迁徙到了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东北),这里也就成为后来人们公认的帝王之乡。众所周知,朱元璋是穷苦人家出身,家里经常揭不开锅。他老爹共有四个儿子,他是老三,传说他出生时产房上空红光冲天;时值夜间,邻居们还以为是他家着火了呢,赶忙提着水前往扑救,结果发现竟是朱家添了新丁!这动静可是不小,这也由不得人们不感叹,这个小孩儿不同凡响。

朱元璋年长些后,姿貌雄杰,奇骨贯顶,让人看在眼里就忘不了;志意廓然,人莫能测,这是少年早熟,有深沉稳重的气质。元至正四年(公元1344年),旱灾,蝗灾,大饥疫,罕见的天灾来袭,朱元璋时年虚岁十七,他的父母兄弟相继不幸死去,贫不能葬。很难想象那是一种怎样不堪和凄惨的场景。最后,在邻居刘继祖的帮助下,朱元璋好歹把自己的家人给埋葬了,此时,已经孤无所依的他为了混一口饭吃,就只有到当地的皇觉寺出家为僧了。

学者吴晗在《朱元璋传》中的记载,朱元璋生性就是一个泼辣阴狠之徒,从小贪玩撒野,爱出鬼主意,还爱支使人,在家时又是小儿子,父母哥嫂都宠着些,就越发自尊自大、忘乎所以了。兼之有点小聪明,看事情比别人准,也来得快,打定主意要弄成什么,一定要做到,伙伴们为此也都服从他的调度,看来朱元璋从小就具有领导才能。

可是,一到了皇觉寺,景况就全不相同了,不少师伯、师叔、师父、师兄,还有师娘、师妹,个个都是长辈,朱元璋得低声下气,成天赔笑脸伺候,就是打水煮饭的长工,也威风得很,跟他讲先来后到的规矩,支使小朱做这做那。这么一来,小朱除了做和尚的徒弟之外,还兼了两个差使,一个是长老家的小厮,一个就是长工的打杂。平常要做的事情多,闲气也就多,日子久了,堆满一肚子火气,时刻要发作,却又使劲按住,为的是吃饭要紧,闹决裂了没去处。

那对活人发作不了,朱元璋就只好对泥菩萨发作了。一天,他扫佛殿扫累了,扫到迦蓝殿,不留神绊住迦蓝神的脚,竟跌了一跤,没地方出气,顺手就用笤帚使劲儿打了迦蓝神一顿。又一天,大殿上供养的大红烛给老鼠咬坏了,长老数落了朱元璋一顿。迦蓝神本就是专司管殿宇的,这菩萨不管老鼠,害徒弟受罪,新仇旧恨,越想越气,朱元璋抄起一支毛笔,就在迦蓝神的背上写了五个大字——“发配三千里”,真是少年出英雄,居然都敢罚菩萨去充军。

以上两件事,被他师父看在眼里,却没有声张,大概是他师父脾气好。后来,旱情越来越严重,连累得皇觉寺都没了生路。说起来,这寺庙一般也都是像大地主一样的,他们占有很多土地,而依靠把土地出租给佃户以收取租税过活。而一年灾情实在太大了,根本收不到租,所以,这一大帮和尚在师母的建议下,一个个地就都走上了四处化缘乞讨之路。可怜朱元璋才不过做了五十多天的和尚,否则,他后来的杀气一定不会如此严重。就这样,一顶箬帽,一把木鱼,一个瓦钵,背上包袱,朱元璋拜别了师父,硬着头皮,离开了家乡。

朱元璋云游于江淮地区,沿路乞讨了达三年之久,想来,这三年对他的人生成长一定至关重要,使得他开阔了生活视野、也丰富了社会阅历,尤其二十岁以前也正是人生基调初步奠定的时候。后来,他又返回了皇觉寺,他早已经没有家了。而这时,元末农民起义正蓬蓬勃勃地展开着,当时定远人郭子兴就占据了濠州地区,竟使得元军不敢贸然来进兵。

已经二十四周岁、不再安于做和尚,过清苦生活的朱元璋,在好友汤和的撺掇下,于至正十二年(公元1352年)闰三月,毅然出寺投奔了郭子兴,并被其收为亲兵。之后,凡有攻伐战事,郭子兴皆令成熟稳重、有勇有谋的朱元璋出战。朱元璋也争气,每战必胜,战功卓著,深得郭子兴的赏识,最后,老郭就将自己的养女马秀英嫁给了朱元璋,这马秀英就是后来著名的皇后马大脚。

后来,由于起义军内部矛盾重重,于是,朱元璋仅带着徐达、汤和等二十多亲信人员脱离了郭子兴的指挥。其后不久,朱元璋就以设计、招降、用兵等方法,得兵士二万多人,这乃是他人生事业的真正起点。接着,定远人冯国用、冯国胜兄弟率众投附了朱元璋,并献计朱元璋去攻占形胜的金陵,以此“定鼎”,作为帝王基业的开端;而后再命将四出,即可夺得天下。对此,一向谋略深远的朱元璋十分赞同,这时他还得到了足智多谋的李善长、名将胡大海、常遇春等人的辅佐。已算是小有实力、初具规模了。

至正十五年(公元1355年)三月,郭子兴病死,朱元璋又得以接管了他的军队。六月,按照原定计划,朱元璋率部南渡长江。第二年二月,朱元璋在采石大败元军,遂得以在江南立足。不久,他领兵顺利攻下了梦寐以求的金陵,这又是他整个革命事业中非常关键的一步。

朱元璋据有金陵及周围州县之后,积极恢复和发展生产,以此保证军粮储备充盈。与此同时,他还注意招揽人才,复兴学校。刘基、宋濂、章溢、叶琛等人相继入金陵,拜见朱元璋,被欣然接纳。他又采纳皖南儒士朱升“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建议,认真备战,从而使其根据地不断得以巩固和加强。尤其,严明的军纪,不仅使朱元璋的军队具有极强的战斗力,更以其秋毫无犯,深得百姓的拥护和欢迎。

而且他也是南方义军中反元最坚决的,从不朝三暮四。在军事谋略家刘基(刘伯温)的建议下,朱元璋最后采取了一套“先南后北,先西后东”的战略指导方针,即先扫清自己身边的敌人,再去对付元军;而对付身边之敌的先后顺序则是,先攻西面强大的陈友谅部,再去征讨东面的张士诚、方国珍部。

至正二十三年(公元1363年)二月,盘踞浙东的张士诚遣其部将吕珍攻打安丰,杀死了红巾军首领刘福通。而朱元璋亲自统兵前往救援,击退吕珍,救出了小明王韩林儿。与此同时,趁朱元璋北上救援之机,夙敌陈友谅趁虚来攻。陈友谅赶制楼船数百艘,领兵号称六十万,包围了朱元璋治下的重镇洪都府(今江西南昌)。洪都守将朱元璋的侄子朱文正率军顽强坚守八十五天,大大挫伤了陈友谅军的锐气,而且也使朱元璋得以集结兵力二十万人赶赴救援。其后,陈友谅在鄱阳湖迎战朱元璋,双方出动水军,激烈交战,一时间整个鄱阳湖就变成了一片血和火的海洋。此役仅从规模上看,就可以算作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水战。

后来,朱元璋征募死士,火攻陈友谅,陈中流矢身亡,军队遂瓦解。此战以朱元璋的完胜而告结束,此战最大的意义还在于朱元璋打败了自己一生中最强悍的对手!从此,他也便向自己的帝王之路迈出了最为扎实的一步。

至正二十四年(公元1364年)正月,朱元璋称吴王。二月,他又亲统大军征伐武昌,陈友谅的儿子陈理投降。至正二十七年(公元1367年)九月,朱元璋所部攻克平江府,活捉了张士诚。十一月,方国珍投降。江南地区至此大部被平定。

至正二十八年(公元1368年)正月,朱元璋终于在南京坐上了他梦寐以求的皇帝宝座,建国号大明,建元洪武。其后不久,他又发大兵北伐彻底灭掉了元朝,最终统一了中国。

早在至正五年(公元1345年)江淮、荆楚地区就流传着这样一首童谣道:“富汉莫起楼,穷汉莫起屋,但看羊儿年,便是吴家国。”(见《元史·五行志》)据说,这“吴家国”最早的版本可能是“无家国”,“羊儿年”正是指至正十五年,就是在那一年,刘福通拥立韩林儿为小明王,从而建立了宋政权;而“无家国”应该是指“羊儿年”要天下大乱了。但不知被谁这样一改“吴家国”,意义就大不一样了,这是预言吴国将要兴起啊!

于是,听到此风声的张士诚为了应谶,在至正二十三九月,自立为吴王;第二年正月,同样为了应谶的朱元璋,自立为吴王。这样,民间为了区别张、朱两个吴王,就称张为东吴,朱为西吴。但不管如何,天下是容不得两个吴王的,一向不思进取的张士诚,最后就被革命的洪流给吞没了。

(本篇完)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