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时人会称赞她?
2024-04-18 10:24:51
  • 0
  • 0
  • 0

为啥时人会称赞她?

隆裕太后,叶赫那拉氏,满洲镶黄旗人,名静芬,小名喜子,封一等承恩公副都统叶赫那拉·桂祥之女,是光绪皇帝的表姐。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被慈禧太后钦点成婚,次年立为皇后,并在婚期过后住进东六宫之一的钟粹宫。

民国二年(1913年)正月十七日(2月22日),隆裕太后在西六宫之一的长春宫病逝,享年四十六岁。上谥曰孝定隆裕宽惠慎哲协天保圣景皇后,中华民国政府以国丧规格处理丧事,与光绪皇帝合葬崇陵(河北易县清西陵)。

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慈禧太后决定光绪大婚庆典定于光绪十五年(公元1889年)正月二十七日(2月26日)。正当后宫上下为皇帝的大婚忙碌的时候,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在光绪十四年(公元1889年)十二月十五日,一个雪花纷飞的数九寒冬深夜,紫禁城突起大火,烧毁了太和殿前的太和门。

大火过后,太和门化为废墟。慈禧太后断然做出决定:婚礼如期举行,并且皇后必须经过太和门,再入后宫。如何解决皇后入二道朝门成为问题,慈禧太后再次做出令所有人意外的决定:她居然责令扎彩工匠日夜赶工,在火场搭盖太和门彩棚!最终也搭起一座足可以假乱真的太和门,使长期在内廷行走的人,一下子也难辨真伪。

光绪十五年正月二十七日,是钦天监选定的皇后入宫吉日。午正三刻,是奉迎皇后的吉日,光绪皇帝头戴珠冠,身着龙袍,升坐太和殿,文武百官三跪九叩,礼部官员宣读册封皇后的诏书。奉迎正使和副使待光绪皇帝回宫之后,率领着奉迎大臣们前往后邸迎接皇后入宫。与此同时,瑾、珍两嫔也由神武门被迎入后宫。

婚期过后,隆裕住进东六宫之一的钟粹宫。但光绪皇帝只宠幸珍妃,和隆裕之间感情很不好。而慈禧太后之所以会挑选隆裕为光绪之皇后,也是希望由自己的亲侄女来监视光绪皇帝的一举一动,因此,光绪皇帝对隆裕多有所防备。隆裕姿色并不出众,且性格柔懦,身为皇后既不得宠,在宫中也得不到慈禧太后的欢心,平日与诸命妇王妃见面时也不太有威信。

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因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在联军攻入紫禁城前夕,隆裕皇后随着慈禧太后、光绪皇帝和其余宫眷一同逃往西安。光绪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一行人再度回到了紫禁城。虽然珍妃在出逃前已被慈禧太后赐死,但隆裕皇后依然不得宠。

光绪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光绪皇帝在南海瀛台涵元殿驾崩,依慈禧太后遗命,由宣统皇帝即位。依宣统皇帝之命,皇后被尊为隆裕皇太后,被称为“兼祧母后”,上徽号“隆裕”,史称隆裕皇太后。宣统皇帝登位时年仅三岁,因此,由隆裕太后抚养宣统皇帝。同时,隆裕太后也实行垂帘听政,和摄政王载沣(宣统皇帝生父,光绪皇帝胞弟) 共同主掌风雨飘摇的清王朝。

隆裕不善于巴结人,故而亲信不多,自当了太后,时有秉裁军国大政,她这才知道,要守住太后的宝座,必须要保住溥仪的帝位,这就必须要建立自己的势力,尤其是与那些手握实权的亲贵与外臣联合。因此,当载沣树威立信,筹建统治班底之际,隆裕太后也不得不想方设法笼络一些大臣,以防止载沣权力过大,而危及到自己的位置。隆裕太后拉拢的对象是庆亲王奕劻,奕劻因得慈禧太后的恩宠,受封清王朝最后一个铁帽子王爷,在朝中权力很大,与练兵起家的袁世凯互助,决定对载沣进行有限的抵制,有一次,载沣拟提名那桐为军机大臣,请示隆裕太后,不想隆裕太后却推荐袁世凯的拜把兄弟徐世昌当军机大臣。这一下,载沣被惹火了,虽然他也答应让两人同时当军机大臣,但不无警告地提醒隆裕太后说,只有朝廷重大事件,太后才能出面商议,这些具体政务,不必烦劳大驾。载沣虽没明说,但隆裕太后心知肚明,是让她不要越位。经此一遭,本来就没什么实权的隆裕太后,从此就很少直接出面干涉载沣,对于幼帝只能尽母亲的责任,而对这个国家她已是有心无力。

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12月6日,载沣奉隆裕太后懿旨辞去监国摄政王的职位,垂帘听政的隆裕太后,成为即将终结的大清王朝事实上的最高统治者和终极责任人。

12月7日,时任总理公署秘书的许宝蘅,在日记中记录了隆裕太后与内阁总理大臣袁世凯在养心殿内长达一个小时的对谈。隆裕太后表示:“余一切不能深知,以后专任于尔。”并且任命袁世凯为议和全权大臣,委托唐绍仪为议和代表,负责与南方各省进行和平谈判。

12月28日,全国各地要求清帝逊位的呼声越来越高,隆裕太后召集庆亲王奕劻、袁世凯等王公贵族和国务大臣共商国是。她最后表态说:“顷见庆王等,他们都说没有主意,要问你们,我全交与你们办,你们办得好,我自然感激,即使办不好,我亦不怨你们。皇上现在年纪小,将来大了也必不怨你们,都是我的主意。”说到这里,她放声大哭,袁世凯等王公大臣也一同大哭。哭过之后,隆裕太后进一步表示:“我并不是说我家里的事,只要天下平安就好。”清帝逊位的大政方针,至此已经初步确定。

逊位诏书颁布十天后,上海《申报》于宣统三年(公元1912年)2月22日,以《清后颁诏逊位时之伤心语》为标题,报道说,2月12日,《清帝逊位诏书》由袁世凯在养心殿内呈献给隆裕太后,隆裕太后阅未终篇,已泪如雨下,随后,交给军机大臣世续、军谘大臣徐世昌盖用御宝。此时,反对逊位共和的恭亲王溥伟自请召见,隆裕太后表示说:“彼亲贵将国事办得如此腐败,犹欲阻挠共和诏旨,将置我母子于何地!”此时,无论是何贵族,均不准进内,于是盖用御宝陈于黄案。“清后仍大哭。清帝时立清后怀中,见状亦哭,袁世凯君及各国务大臣亦同声一哭”。

隆裕太后下诏逊位后,毕竟心中难以释怀,郁郁寡欢,终至染病。公元1913年,隆裕太后的“万寿日”(生日),在御殿接受朝贺时,见民国大总统袁世凯的专使梁士诒,用外国使臣觐见的礼节祝贺;宗室王公大臣多半回避,不肯入贺,殿上不过寥寥数人,抚今追昔,悲痛不已,以至一病不起。于同年2月22日在长春宫薨逝,享年四十六岁。溥仪上谥号“孝定隆裕宽惠慎哲协天保圣景皇后”。

时任民国总统的袁世凯随即下令,全国下半旗致哀三日,文武官员穿孝二十七日。参议院除下半旗外,于2月26日休会一天。2月28日为祭奠之期。不唯如此,袁世凯还亲自臂戴黑纱,举哀致祭。当时的军政要员纷纷致电名义尚存的清室,对隆裕太后的病逝表示哀悼。

随后,在参议院议长吴景濂的倡议下,借商务总会为哀悼会的筹办事务所。全国各地纷纷响应这一号召,长春、辽阳、凤凰、铁岭、营口等各地都开会追悼隆裕太后,并各派代表入京参加追悼会。18、19二日,在大和门前广场隆重召开了全国国民哀悼会,到席者达五万人之多。民国政府于3月19日在太和殿召开了国民哀悼大会。灵堂上方悬挂着“女中尧舜”的白色横幅,灵堂正中摆放隆裕像,所有外露的梁柱均用白布包裹。殿堂内摆满了挽联、花圈。穿着清式丧服和现代军服的仪仗队在灵堂前左右站立。哀悼大会还决定将要设立皇太后的铜像,以表彰她的功勋。据当年各大报纸刊载,隆裕太后薨逝后,舆论界颇为惋惜。

驻京各国公使对隆裕太后的薨逝亦均表惋惜,除亲去太和殿致祭外,于哀悼会期间,各使馆均下半旗致哀。

由于光绪帝的“崇陵”还没有修完,所以,隆裕太后的梓宫也只能“恭奉暂安”。奉移时,由民国政府的仪仗队、军乐队前引,传统的满族执事:门纛、曲律、影亭、亮轿、曲柄黄伞、鹰、狗、骆驼、刽子手、帐篷等随后。用的是九十六人的“落地满黄”的“皇杠”(即黄杠、黄罩、黄杠绳、杠夫戴的青荷叶帽插着黄雉翎,举黄色白光的拨旗,上书“恭奉暂安”字样),一直抬至前门火车站(西站)用慈禧太后曾经使用的专列,运至河北易州梁各庄行宫内暂安,等候崇陵竣工后,与光绪帝一起入陵。

隆裕太后的丧礼结束后,于民国二年(公元1912年)3月,出版了一个线装石印的特刊《国民哀悼纪事录》。书前是一幅隆裕太后的御影,附有她宣布清帝逊位的谕旨。接着是太和殿内外哀悼大会的摄影十二幅。还有各界拍来的唁电、挽联、致祭礼节、祭文、哀悼歌词、皇室答词、外宾名单、工作人员名单等等。

隆裕太后逝世后,之所以受到各界的追悼和赞誉,这不仅仅虚委之词。而是因为在国内南北和谈的整个过程之中,隆裕太后虽然也产生过一些幻想,但她却坚持不以血腥之手段对付革命党,也没有耍过任何政治手段,搞过任何阴谋阻挡清廷退位,她所担心的只是皇室今后的生存,以及宣统小皇帝的性命安危。

你可以将此归结于她性格软弱,不生事,不惹事,逆来顺受地接受一切所发生的事情。但是,也正因为她这种天性的善良,在处理当时局势时,只是和平且平静,宁愿自己流泪到天明,也不给天下添乱。这不是一般人能够做到的,尽管也许再努力也是徒劳的。

观世界范围内,政权更迭无不血腥相伴,无论是英国的光荣革命还是法国大革命,都使得许多人无家可归,人头落地;在中国则更是如此,似乎只有那赵宋的陈桥黄袍加身是个例外。而象清政府如此决绝地自我了断,乃是中国历史一次巨大进步。

隆裕太后签署的诏书,宣布了五族共和,既避免了革命党人的激烈立场可能导致的国家分裂行为;又给即将出生的民国赋予了正朔法统地位,不给其他暴力主张者以上位口实,维护了大局稳定。仅此两点,使得我中华疆域完好无损,中华民族一如既往屹立在世界东方,隆裕太后功不可没。她也因此被孙中山、黄兴等人尊为“女中尧舜”。

斯时,有名士称赞隆裕太后:以尧舜禅让之心,赞周召共和之美,值中国帝运之末,开东亚民主之基。顺天应人,超今迈古。佥谓美利坚之独立,受战祸者或七八年;法兰西之革命,演惨剧者将数十载,虽伸民气,实苦生灵。前清隆裕皇太后,默审潮流,深鉴大势,见机独早,宸断无疑。诏书一下,化干戈为坛坫,合五族为一家,大道为公,纷争立解。盖宁可以敝屣天下,断不忍涂炭生民,所谓能以私让国。

(本篇完)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